房天下 >资讯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园区纪实

蚌埠新闻网  2015-03-19 09:50

关键词:谋势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考察组惊喜地表示,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对于同类型的其他地级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善谋者,谋势。

在文化产业发展这场竞逐中,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念,着力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的思路,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变规模扩张为转型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链接、文化融合、互维度高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文化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将历史和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委书记周春雨如是强调。

顺势而动,谋篇布局,方能落子无悔。

打开蚌埠地图,诸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棋子般,布局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并涵盖城南,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蚌埠市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亮点纷呈,在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摇篮,龙子湖畔,仿如一夜间,众多“大块头”文化产业项目“井喷”而出……4A级旅游景区龙子湖风景区两山夹一湖,每年数百万游客来此观光;著名企业家马国湘耗时几十年,耗费亿万家财奔走,抢救收集而来450套古民居在龙子湖畔逐渐“苏醒”。马国湘说,正是看中了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他才选择了龙子湖这块“”,投资30亿元打造大型博览园。大明文化园总投资25亿元,充分挖掘蚌埠市所拥有的明文化历史积淀,挖掘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形成“北有天坛,南有孝坛”格局;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总投资40亿,以创意为灵魂,将打造全球大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和国家文化产业龙头示范企业。再加上大学科技园、水木易卡通、兆联天下、巨人军事游戏研发基地、白石山佛教文化园等重点项目,龙子湖畔正形成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网络科技、工艺品交易、博览会展等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再往城西看,围绕张公湖,一个以高端文化产品制造、文化旅游、艺术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兼具规模。提升后的张公山风景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加现代、更加时尚、更加靓丽的休闲旅游地;花鼓灯嘉年华作为蚌埠市文化产业的代表项目之一,自营业以来,魅力四射,日游客量已稳稳站上1万人次大关;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光彩玉器文化城,入驻商户已达2000余户,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禹墟遗址终确认蚌埠就是“禹会诸侯”之地,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森禾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以天河—黑虎山自然景观为载体,打造了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开发旅游区。

让我们跨过淮河。北岸的双墩遗址距今7000余年,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双墩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玉博园,采用中式建筑风格与时尚现代元素相互组合,将玉文化、建筑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玉产业链。以双墩遗址为核心,汇集中华玉博园、义乌文化用品批发市场、三汊河湿地景区等重点项目,淮河北岸正在形成以文化用品交易、工艺品设计、文化旅游等为主导产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社会资本竞相涌入,产业活力竞相迸发,挖掘内涵、拓展外延,让蚌埠的文化更显厚度,为蚌埠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蚌埠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增幅超过30%,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文化产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效应明显增强的优势正在凸显,打造了中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蚌埠模式”。

相时而动,势在必行。

面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的蓬勃态势,面对更高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整合资源,力求在更高的平台上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去年2月,在我市积极争取下,省文化厅拟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初定蚌埠。

3个月后,文化部、省文化厅等正式下发文件、通知,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申办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工作正式展开。

“没想到市委、市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这么重视文化产业,没想到文化产业发展这么迅猛,没想到文化产业投入力度这么大,没想到文化产业特点这么突出。”进企业,看项目,谈经验,8月6日至8日,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组来蚌,考察验收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近3天的调研考察,调研组连用“四个没想到”,表达蚌埠文化产业给他们带来的惊喜。

“蚌埠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既没有省会城市的优势,总体上又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把握住了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在支撑国民经济和带动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副司长孙若风表示,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对于同类型的其他地级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没想到”、“震撼”、“惊喜”……这是文化部调研组在蚌埠考察时所用到的多的词汇。感慨之余,调研组专家们还总结出六条可在推广借鉴的“蚌埠经验”: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较好地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较好地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去年12月3日至22日,文化部公示第五批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第六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荐名单,安徽省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这次公示的两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并排在位。

“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带动关联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文化部命名决定中,也充分肯定了我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去年12月召开的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年会,文化部指定蚌埠作典型交流发言,文化产业发展的“蚌埠探索”走向。

关键词:乘势

我市将以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早日将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一流的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

乐于“老题新作”,善于“小题大作”, 敢于“借题发挥”、巧于“无中生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旅游局)局长袁政表示,正是市委、市政府整合资源,把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品位作为申报目的,才能够攥紧拳头,成功入围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提高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性、示范性、带动性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随着规模和效益不断壮大提升,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日益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虎认为,这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同时,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在蚌埠已成常态。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一批以科技为中心,以创意为灵魂,集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项目、好项目,正在蚌埠加速汇聚。“兆联天下”董事长、上海复旦软件园总经理杨秋萍说:“蚌埠有交通区位优势,又有着创新环境优势。”正是看重蚌埠支持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兆联天下”才在蚌埠建设以产业培育、联盟集群、服务支撑、基金配套、资源共享的中部地区科技文化园区示范基地;蚌埠巨人网络、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木易卡通等动漫园区等企业发挥集聚作用,带动了蚌埠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抓住高铁开通带来的新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蚌埠正日益成为皖北旅游的集散中心。随着花鼓灯嘉年华、龙子湖风景区、环天河景区、蚌埠闸湿地风景区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蚌埠作为高铁沿线文化旅游集散地的地位日益凸显,蚌埠人日常休闲的地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慕名来到蚌埠游乐,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弘扬“孝廉”文化,建设以明文化为主题的大明文化产业园,以古民居文化为主题建设湖上升明月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历史文化灵魂,使文化产业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很好地处理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联系。

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蚌埠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支持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推荐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上市。我市易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成为我市在上股交Q板挂牌、对接资本市场的文化旅游企业,为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风劲帆满新潮涌,破浪前行正当时。

“大禹文化产业园区晋升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给我市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勇勇指出,要以此为契机,集中智慧编制“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措施、发展路径,变规模扩张为转型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链接、文化融合、互维度高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保障我市文化产业在前行的道路上科学、正确、快速、有效。

高水平运营,着力打造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真正发挥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已经成为我市乘风前行的下一目标。

明确园区定位、健全管理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创新运作模式,大力招商引资、丰富产业内涵,完善整体布局、实现跨越发展……下一步,我市将以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早日将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一流的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

搞好顶层设计,提供系统保障。我市将进一步做好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的统筹规划,围绕区域、主题、产业分工等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从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多方面鼓励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深度融合。进一步健全园区组织架构,完善园区文化产业管理、投融资、统计、用人等机制。

突出“招大引强”,强化项目支撑。我市将把招商引资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推动力,开展“招大引强攻新”行动。到2015年末,园区内建设10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达500亿元。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园区争创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坚持“抓大扶小”,培育市场主体。我市将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到2015年末,园区内培育收入达20亿元的领军企业5户、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户、超亿元的骨干企业20户,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进一步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园区文化产业,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效应。我市将实施品牌引领战略,重点打造正东玉器、巨人网游等文化产品品牌,中华古民居、龙子湖风情游等文化旅游品牌,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演艺娱乐品牌,嘉恒集团、易达旅游公司等文化企业品牌,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品牌,创办中国国际民间歌舞节,提升中国玉文化节、蚌埠花博会的知名度。

营造良好环境,增添持久动力。我市将全面提升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硬件设施,彰显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的特色。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通过健全落实督查、考核、奖惩等机制,形成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

承载“文化强市”的历史使命,肩负“领跑皖北”的发展重托,蚌埠文化产业从幕后走向台前,由配角变成主角,以“第四产业”的崭新姿态站到了新常态下全市加速崛起的前沿。

积淀丰饶的文化厚土,正洋溢着时代的芬芳。

当明珠复兴梦的发展号角响彻淮畔大地,蚌埠正朝着“建设皖北领先、省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目标稳步进发。

如朝阳初生,如大潮正起!(记者 李扬)

延伸阅读:

 

十大民生改革时间表:房地产税或豁免首套房

今年两会9大民生热词盘点:提高养老金房地产税

人大代表呼吁推动新建住房一次精装修到位普及

两会明确十大民生改革时间表:房地产税或豁免首套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